2008年10月15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多予”、“少取”、“放活”,孰轻孰重
毛建国

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,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、目标任务、重大原则,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(10月13日《人民日报》)。
  全会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,充分体现了党对“三农”问题的一贯重视,其间绽放的“三农”情怀、描述的“三农”前景让人怦然心动。毫无疑问,这是对“多予少取放活”方针的延续和创新。
  当前需要注意的是,防止部分人被“放活”遮望眼,而忽视了“多予”。
  我国农业农村正处于转型期,自身发展面临诸多挑战——农业基础依然薄弱,农村发展依然滞后,农民增收依然困难,这一切都制约着城乡统筹发展。不可否认,“放活”有利于解决“三农”面临的机制问题,然而,“三农”问题根深蒂固,单纯依靠“三农”自身是无法实现凤凰涅槃的。这就跟一池水一样,虽然说能量来自运动,“放活”之后能够产生一定能量,但这样的能量充其量只能让其“流水不腐”,若想让其达到沸点,还需要釜底加薪,需要外力助热。
  以当前各界所认可的土地流转而言,土地流转出来经营什么?农民从适度经营中又能得到什么?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,那么,单纯的“放活”在农村会遇到极大阻力,而农民也不能从中得到最大收益,有关专家所说的土地“社保功能”也无从体现。
  因此,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“多予”,需要二产、三产对一产的帮助,需要城市对乡村的支持,需要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对“三农”的投入。这些年,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“三农”的投入,直接激发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。然而,投入还有待提高,尤其在地方一级。不妨作一下对比,每年用于二、三产的投入是多少,用于一产的投入又是多少?
  除资金之外,还需要在科技、人才、政策上“多予”。当前,农村发展面临人才流失现象,有知识、有能力、年纪轻的已经“飞”离了农村。中组部推出的“大学生进农村”活动,虽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发展的人才紧缺,但农业和工业一样,既需要高素质的领军者,也需要高素质的生产者,农业科技培训、新型农民培训刻不容缓,需要有更多的人才进入农村、留在农村。
  而从政策效应看,由于农业对GDP增加的短期作用有限,而且农业还有一个周期问题,导致地方发展农业的热情不高。这就需要修改当前的政绩考核体系,需要在政策上给农村更多支持,让重视农业者和重视工业者一样能够得到政绩,能被上级和社会认可。
  随着形势的变化,随着农村发展平台的提高,需要“多予”的内容还很多。不管怎么说,“放活”不能脱离“多予”,没有“多予”,“放活”也无意义。全会强调,要“坚持工业反哺农业、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”,这也说明了中央一直坚持“多予”的重要性。当前,我们应该全面领会全会精神,防止到了基层只有“放活”没有“多予”。如此,全会描述的“三农”前景才会在最短时间内成为现实美景。